精神康復家庭有多少

來源:時代範 2.51W

精神康復家庭有多少,精神健康問題在現代社會中日益凸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精神健康。精神康復家庭也隨之產生,為精神疾病患者提供支持和關愛。那麼精神康復家庭有多少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

精神康復家庭有多少1

據最新流行病學調查,我國共有1600萬精神病患者,其中精神分裂症和中、重度精神發育遲滯患者的600萬人,精神病所造成的總體負擔在所有疾病中已佔據首位。

臨牀統計表明,精神分裂症一年內斷藥的複發率為50%,抑鬱症也扱易反覆發作,患者的精神康復,需要醫生、患者,家屬社會的共同努力。專家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精神疾病的治療效果能否持續,一半在醫生,一半在患者家屬。

坐在診室等待患者應診,然後是詢問病情、檢查、開處方……這是目前絕大部分精神科醫生的診療程序。

由於精神科門診量大,醫生的診療時間非常有限,所以他們更多地注重病人的精神症狀(主要是陽性症狀)和服藥情況,往往忽視相關科普知識的宣講,致使家屬與醫生溝通不夠,對治療的依從性下降,這是精神病患者病情易復發和反覆住院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目前對精神疾病仍以藥物治療為主的情況下,家屬對精神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心理健康與否,對患者的預後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為此,已從事7年家屬教育工作的北京大學精神衞生研究所精神康復基地主任姚貴忠説:患者的精神康復,需要醫生、患者、家屬、社會共同努力,培訓家屬的目的在於提高其對精神疾病的認識水平,增進家屬與醫生之間的溝通,提高家屬對患者的護理技巧,減少家屬的心理應激,進而促進患者的社會心理康復。

姚貴忠主任説,怎樣判斷一個人是否有精神疾病,是家屬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由於人類大腦功能的複雜性,就現階段的醫學水平而言,尚沒有一種特異性的檢查儀器來幫助醫生診斷精神病。

目前主要是靠提供的綜合病史以及對患者進行臨牀精神檢查,並根據制定出的各類疾病診斷標準來診斷。一般原則是:一個人的思維、情感、行為等精神活動不能被大多數人接受,他自己也不能自圓其説。這種精神活動的偏離表現為幻覺、妄想、情感障礙、行為紊亂等精神症狀;喪失現實檢驗能力。

一個精神正常的人應該具備一定的思想、行為規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和不該做什麼。對自己的言行熟視無睹,這種自知能力的缺乏是精神病的重要標誌之一。同時這種偏離已經顯著影響了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或者是周圍環境。

再有這種偏離要持續一定長的時間,比如精神分裂症的症狀表現要持續三個月以上才能夠診斷。要確定一個人患有精神病,他必須同時滿足以上四條標準,缺一不可。

從上述原則中可以看出,精神病的判別標準帶有一定的靈活性,究竟什麼樣的言行是讓人無法接受的,每個人根據自己的知識、閲歷、理解力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因此,如果懷疑某人有精神病,一定要找精神科醫生看看,以免延誤治療。

姚貴忠主任強調説,避免走入誤區是患者家屬要注意的第二個問題。

精神康復家庭有多少
  

從患者出現症狀到接受正規治療期間,家屬往往否認家庭成員患有精神病,緊張、恐懼、不知所措,並有羞恥感,帶領患者盲目就診、服藥,或因懼怕西藥的副作用而不遵醫囑。

家屬正確的.做法應該是,通過親友、書報、諮詢等正規途徑瞭解精神疾病的相關知識,早期發現家庭成員的精神異常,儘快接受現實,穩定情緒,儘早帶病人到專科醫院就診,嚴格遵循醫囑,督促病人服藥。

早期治療對精神病人的長期預後影響很大,延誤時間等於延誤病情,有可能產生不可逆轉的嚴重後果。

開始正規治療到疾病臨牀痊癒階段,家屬往往對醫生加藥猶豫不決,對住院產生恐懼,因求治心切而頻繁換藥或換醫生。

或見好就收,不瞭解何為“治癒”,複診不及時,觀察病情不夠細緻。家屬應該向醫生了解藥物的特點、副作用、療程等知識,正確掌握住院和出院時機,與醫生建立固定聯繫,作好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督促病人定期複診,記錄好患者康復日記也很重要,康復日記不僅可以在轉診時為其他醫生提供詳盡的資料,也可以幫助家屬總結經驗教訓,找出疾病發展的規律。早期治療的關鍵在於家屬能否積極、有效地配合醫生,治療態度是否堅決。

在達到臨牀治癒標準之後,家屬往往“好了傷疤忘了疼”,擅自停藥,這是病情復發的最主要原因。很多家屬對病人過度保護,造成病人的依賴感和幼稚化。

或對病人冷漠、指責,過多地發泄自己的負性情緒。正確的做法是,在醫生的指導下摸索維持治療的藥物品種和劑量,鼓勵病人料理生活、交流情感,合理安排生活節奏,識別復發的早期徵兆。

在精神疾病病因未明、藥物治療近期難有重大突破的情況下,醫院應該轉變現有的治療模式,拓展服務內容,進行從病人到家屬。

從單純指導用藥到全面心理社會康復指導的戰略調整。患者家屬必須與醫生聯合起來,運用醫學知識共同戰勝病魔,提高精神疾病患者家庭的生活質量。

精神康復家庭有多少2

精神康復的宗旨與目的

康復是指傷殘者在他人幫助下調整其傷殘所帶來的限制,部分或全部恢復失去的技能。康復(醫學)是涉及到物理學、醫療體育、矯形學、心理學、護理學、社會學等多種學科的一門新興學科。

而精神康復,應是通過醫學和精神以及社會的綜合作用,使精神疾病患者病後受損害的心理和軀體部分(包括精神殘疾、軀體殘疾)得到儘可能好的恢復,使其工作、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達到儘可能好的水平。

精神康復工作形勢嚴峻

1、發病率上升快。隨着城市化和工業化的發展,社會生活節奏大大加快,工作、生活、學習中的競爭加劇,生態環境的變化,人們的壓力加大、各種緊張因素大大增多,使發病率不斷上升.患精神疾病人數也迅速增加。

解放初期精神病患病率僅為0.5‰,目前已達到12.69‰。據預測,二十一世紀的精神病患病率還會有顯著增長。精神病人增多,致殘率高,對社會、家庭危害大.使精神病康復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明顯突出。

2、致殘率高。雖然藥物治療對精神疾病顯示出明顯效果,但由於各種原因仍出現較高的精神病致殘率。

許多精神疾患可造成精神缺損甚至衰退,並導致工作能力、生活能力及社會適應能力的減退與喪失。精神疾病致殘的病人有:精神分裂、情感性障礙、偏執性精神障礙、反應性精神障礙等。

精神康復家庭有多少 第2張
  

其中以精神分裂症所佔比例最大,還可因精神障礙致殘而引發自傷、他傷。為了儘可能降低精神病致殘率,除了儘早採取正規、科學、系統的治療外,最好的方法當然是建立精神病防治康復機構和網絡。

3、危害性大。大量的精神病人增加了醫療衞生部門的壓力,耗掉大量的醫療衞生資源,增加國家衞生經費支出,同時會影響社會安定,如肇事、肇禍、威脅公共安全等等。

據資料顯示有上述肇事等行為的要佔精神病人的10%以上。

精神病人還可以對家庭造成很大影響,擾亂家庭的日常生活,給家庭帶來困難。病人的工作能力下降,社會地位降低,遭受社會歧視。改變以上這些隋況,需要積極開展精7十康復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精神病致殘,修復人力資源,造福於家庭和社會。

精神康復的作用

精神康復的目標就是使患者回歸社會,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重新得到安置。康復的過程就是一個適應和再適應的過程。

康復過程應包括住院康復和社會康復。(包括家庭康復)。病房是康復過程的`起點。病人在得到各種檢查治療控制疾病後,再通過心理支持和多種技能訓練為今後迴歸社會打下基礎.此為住院康復的過程。

我國部分地區己實行的社會康復組織,形成各具特色的城市模式和農村模式,建立了以家庭為主體的對精神病人進行治療、康復、預防、管理的綜合性治療的四級防治網,在實際工作中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和較大的社會效益。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