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介紹

來源:時代範 2.06W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介紹,火把節是白族的傳統節日,這是一個僅次於春節的節日,在節日期間,家家户户都要準備美味的美食、節日用品,現在分享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介紹。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介紹1

白族火把節於每年夏曆六月二十五日舉行,白語稱為“夫汪舞”,意為“六月狂歡”。在白族人心目中,它是僅次於春節的最隆重的節日。

除了村寨豎大火把的集體活動,家家户户都要準備佳餚美食、各種節日用品,嫁出去的姑娘都要回孃家團聚。火把節前,遍街賣的都是火把節的標誌物——用竹篾彩紙糊扎的小升鬥、小火把、紙火香袋以及專供婦女用來染紅指甲的鳳仙花根等等,節日氣氛非常濃郁。

關於火把節的緣由,白族人認為主要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傳説一千三百多年前,南詔王皮羅閣為吞併洱海地區的其他五詔(小王國),設計以祭祖為名火燒松明樓,燒死五詔詔主。其中鄧賧詔主夫人柏潔遠見卓識,事先已預計不測,事後又忠貞不屈,為刨丈夫屍骨,十指皆刨出鮮血。

故火把節時白族青年婦女都要染紅指甲以示紀念。有的地區火把節當天小夥子們還要舉行跑馬活動,海東一帶還舉行賽船,都是為了紀念柏潔夫人頑強的抗爭精神。

節日當天人們停止一切生產勞作,男女老少都着節日盛裝,紛紛彙集到豎大火把的地點,在熱鬧的嗩吶鼓樂聲中忙着扎制大火把,老爺爺們演奏洞經古樂,老奶奶們齊聲唸誦經文。當家婦女便要帶着孩子備上鹽、米、酒、茶到田間焚香祝禱,祝願五穀豐登。

每個村寨或片區都要共豎一株大火把,砍好一棵五、六丈高的火把樹,通體用柴禾或竹子捆紮,插滿五顏六色的小三角旗、紅香,再掛上梨串、蘋果、海棠等,稱之為“火把果”。頂端還要飾以火把節的大型標誌物——“連升三級”的“升斗”,上書“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等字樣。“升斗”頂端彩旗飄飄,拱托着一支振翅欲飛的白鶴。

火把豎好後,暮色降臨時,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在嗩吶鼓樂隊的護送下從本主廟取來火種將火把點燃。當熊熊烈焰升起之時,男女老少便載歌載舞繞着火把樹轉,孩子們爭搶着燒落下來的火把果,意為迎祥納福,青少年們個個手中舞起小火把,不斷撲灑松香,飛出團團烈焰,互相追逐噴灑以示祝福,然後高舉火把巡遊田間。

按民俗學的觀點,認為火把節是一種農事節日。白族自古為稻作民族,火把節乃稻穀抽穗時的慶祝活動。以火炬燒滅害蟲,祝禱豐收。明代白族學者李元陽在《雲南通志》中記道:“六月二十五日,束松明為火炬,照田苗,以火色佔農。”此外,白族火把節也包含着一些具有生育觀念的民族文化。

如火把樹要由當年生男孩的年輕父親提供,豎火把的坑要由當年生女孩的父親挖掘,大火把上掛滿水果,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徵。這一切都表明——白族火把節是一個源於白族先民生產和生育觀念的古老節日。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介紹
  

1、接點火種

生活在雲南的白、彝、普米、納西等民族,把6月24日定為傳統的`火把節,舉辦各種活動歡度,種“太陽”。每到火把節這天,要舉辦種“太陽”活動。

2、耍火活動

居住在鶴慶、麗江毗連的五峯山麓的白族和納西族,到了火把節之夜,人們在村寨所有的大樹上,繫上成團、成束的紅花,象徵“紅花火樹如炬燃”。人們各舞一把點燃的小火把,載歌載舞,環“紅花火樹”唱頌一通。

3、鬥牛

一聲洪亮的牛角號響起,兩頭公牛怒目圓睜,相向而來,一聲低吼,兩對特意削尖的牛角猛然相撞。四周觀眾吶喊助威,牛得到刺激和鼓勵,時而邊疆猛攻,時而力敵相峙,時而血花飛濺,時而伺機反攻。勝利的牛頭頸披紅戴花,由主人牽着繞場一週,由此身價倍增。

4、篝火晚會

夜幕低垂,人們吃着烤肉,然後以松枝點燃火焰,手舉火把圍繞跑一圈,祈禱消除蟲災病害,祈求豐收連年。熱情沸騰的羣眾,將火把圍成一堆一堆的篝火,成千上萬的彝族兒女跳起“大三絃”舞。

5、選美

彝族人世代愛美,追求美,“選美”自古以來一直是彝族傳統火把節中最重要和最具有特色的活動內容。它不同於當今世界集商業性與藝術性於一身的“選美”活動。美麗的彝家姑娘盛裝打扮,手持黃傘,圍着草坪上的火堆緩緩舞步表演“朵樂荷”。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介紹2

火把節是彝族、白族、納西族、基諾族、拉祜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內涵,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期間,人們舉行各種活動,如鬥牛、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表達對生活和愛情的熱情。

火把節不僅是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也是促進民族團結和交流的重要平台。

白族火把節的風俗及寓意介紹 第2張
  

詳細闡述:

火把節,又稱朵扔吉,是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火把節一般在農曆六月二十四日舉行,歷時三天三夜,分為祭火、玩火、送火三個階段。

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彝族先民生活在高寒山區,對火有着強烈的依賴和敬畏。他們認為火是神賜予人類的寶物,可以驅趕野獸和邪靈,保佑莊稼豐收和家庭安寧。因此,他們每年都要在農忙之後舉行盛大的祭火儀式,以感謝火神的恩賜,並祈求來年更加美好。

火把節期間,各村寨都會用幹松木和松明子紮成大火把豎立寨中,各家門前豎起小火把,入夜點燃,村寨一片通明;同時人們手持小型火把繞行田間、住宅一週,將火把、松明子插於田間地角。這樣做既是為了用火光驅趕田間害蟲和野獸,也是為了用煙霧殺滅病菌和蟲卵。

除了祭祀之外,火把節還是人們歡樂娛樂的時刻。青年男女在寨中大火把周圍彈唱、跳舞,徹夜不息。他們藉此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藝和魅力,尋找心儀的對象。老人們則會按照傳統標準從小夥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並給予獎勵。節日期間,還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盪鞦韆等娛樂活動,並開設貿易集市。

火把節不僅是少數民族的傳統佳節,也是促進民族團結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在歷史上,彝族與漢族等其他民族都有着密切的往來和友好合作。在火把節期間,他們會相互邀請參加慶祝活動,共同分享歡樂和收穫。這樣做不僅增進了相互瞭解和尊重,也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和發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