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為什麼輸不起?五步提升抗挫力

來源:時代範 2.98W

第一步.與孩子共情— —為娘當年比你慘!

孩子,你為什麼輸不起?五步提升抗挫力

接納孩子的感受: “你輸了很難過,媽媽能夠理解。”——這只是“共情”的初級階段,療效一般。深度共情需要家長把自己全面“代入”,講一個(或編一個)自己經歷過的,跟孩子的經歷相似的,但是悽慘一百倍的故事!

“媽媽國小時候,有一次考試,全班50個人,大多數都考了90幾分,我卻只考了70分,倒數幾名,拿到考試卷的那一刻,我覺得好羞好難過啊…(低垂着腦袋,哽咽着嗓音)”。

這時候,剛剛因為沒得小紅花而難過的熊孩子,已逐漸進入你的劇情,並且也表示共情——“的確夠慘的”。

這麼厲害的媽媽也會考低分,得不了小紅花真不算啥!

孩子情緒基本平復了,但這也不夠。後續介入不跟上,孩子也可能變成“二皮臉”,不拿失敗當回事,習慣性受挫。

第二步.培養正向思維— —失敗讓人進步

心理學家研究指出:大多數人在遇到挫折時,會選擇五種反應:攻擊、退化、壓抑、固執與退卻——把失敗當成一項純粹的負資產,對自己一味的責備和否定。

而正向思維的人則認為這就是真實的世界,是每個人成長的必經之路,並善於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並且越挫越勇。

培養一個人的正向思維,應該從孩子很小的時候開始,告訴孩子:“失敗是成功的媽媽”。

利用每一次挫折進行訓練。啟發式提問就是很好的方式。

“我們想一想,這次失敗能教會我們什麼?”

“那下一次怎樣才會贏呢?”

通過提問,逐步引導孩子從自責的情緒轉移到“解決問題”:這次摔倒了,下次可以走哪一條路?此路不通時,試試尋找第3、4、5……N條路,能找到幾條算幾條。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會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反應模式——相信凡事都有解決問題的辦法,此路不通,他路必通。

第三步.演示多元競爭— —獅子和海豚比游泳

不可否認的是個體的天賦差異,也不排除反覆受挫也達不到成功的可能。這時候,需要讓孩子理解世界的多元化,不必執着於某一領域的競爭。

女兒特別喜歡跳舞,想進入幼兒園的舞蹈隊卻沒有被選上,十分沮喪。手頭正巧有很多動物圖片,我摘出幾張圖告訴女兒:長頸鹿的脖子最長,可以夠着最高的樹枝;獅子沒有長頸鹿高,可它有時能吃掉長頸鹿;海豚一點也不兇猛,可是它很會游泳。

“獅子厲害嗎?”

“厲害”

“有長頸鹿高嗎?”

“沒有。”

“跟海豚比游泳能贏嗎?”

“也不能。”

“但是獅子還是很厲害對不對?”

女兒很快就理解了:雖然自己不擅長跳舞,但被選進了繪畫班,依然是個很棒的小孩。

每個孩子的自帶基因裏都有一定的優勢和劣勢,而未來是一個多元化競爭的時代,如果有條件,儘量給孩子更多的學習體驗,培養全才很難,但總能發現一些適合孩子的舞台。無論什麼樣的舞台,只要有掌聲存在,孩子就能找到自信,不會因某一方面的失敗而否定自我。

第四步.培養規則意識— —有輸有贏才好玩

許多小朋友都喜歡下棋,但卻很難遵守規則,輸了要麼悔棋,要麼就眼淚巴拉滴。

對於學齡前的小朋友,口頭説教不如以身示範。

場景1:跟五歲的兒子下棋,第一場我贏了,兒子就開始哭,哭完還要繼續。第二場他贏我輸,我也捂着臉“大哭”。這時候小朋友就板着臉教育:“媽媽你別哭啊,輸棋是很正常的,你看我輸了都…”

“都不哭嗎?”孩子鄭重地點頭“嗯”了一聲。從此不再因輸棋而哭。

場景2:兒子6、7歲了跟我下棋,輸了還是會不開心,總是懇求“媽媽你能我讓我多贏幾次嗎?”。

好的,然後我就故意讓孩子一直贏,一直贏,贏得多了,孩子自己也覺得無趣。直到兒子自己請求:“媽媽你認真點下棋。”

“可是我一認真你就會輸。”

“輸就輸唄,有輸有贏才好玩兒。”

第五步.專注於解決問題— —教會孩子“贏“得技能

暫時性失利之後,通過努力,下一次贏回來,這是振作信心的根本。很多失敗,其實離成功很近,只在關鍵節點,缺一點點技術。父母若能適當介入,教孩子一些核心技術,便能助推孩子成功。

兒子所在國小要進行跳繩測試,他刻苦訓練很多次,還是遙遙不及達標線,心理很受挫。

我就給他講自己小時候的經歷。是的,我小時候手腳都笨,也不怎麼會跳繩,不過,這沒什麼大不了,現在不也挺好?

“我保證你有一天能學會跳繩,就像媽媽一樣”。我安慰孩子。

“可是那一天什麼時候才能到?下週學校就要考試了啊?”兒子依然難過。

川爸回家,以理工男的思維,給孩子講解跳繩的技術要點,然後又在網上找到了一個少兒跳繩的視頻。讓孩子對着視頻,邊看邊跳。

半個小時後, 兒子紅光滿面地跟我説:“我越跳越多了,對自己也越來越有信心了!”

寫了這麼多,每一個環節,都離不開家長的努力。如果你做不到那麼用心,就讓自己足夠樂觀堅強,讓家庭充滿正能量,孩子照着大人的鏡子,也能成長得足夠堅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