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仇親期”的心理干預

來源:時代範 2.78W

青少年“仇親期”的心理干預,“仇親期”是指孩子進入青春期後,自主意識到達一定的峯值,對父母的行為、言語等進行反抗和抵制,表現出一種“親如仇敵”的態度。這個時期往往持續1-3年,給家庭帶來不小的困擾。看看青少年“仇親期”的心理干預。

青少年“仇親期”的心理干預1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時期,孩子非常關注自己的個性成長和自尊心。如果父母過於控制孩子,就會抑制孩子的自我意識的發展,導致孩子產生煩惱、孤獨、壓抑、暴躁等極端情緒,從而進入“仇親期”。

家長們在孩子進入青春期後,需要採取一些積極的措施來緩解“仇親期”的影響。例如,尊重孩子的個性、鼓勵孩子自主思考、和孩子平等交流、以及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等等。這樣不僅能夠幫助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也能夠加強家庭關係,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仇親期”是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對於父母來説,要如何療愈這一關係呢?其實,對於那些家庭中存在親子關係問題的家庭來説,仇親期也許是最好的療愈時機。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第二個飛躍期,在這個時期,孩子們強烈關注自己的個性成長和自尊心,然而,如果父母對孩子進行過度的管控,孩子們就會產生牴觸情緒,並進入“仇親期”,這種情況下,孩子們往往會表現得極端、孤獨、暴躁等等。

對於那些家庭中存在親子關係問題的家庭來説,仇親期也許是最好的療愈時機。如果一個家庭長期處於負能量狀態,這對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甚至會導致孩子未來不孝。父母應該想一想: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乖巧,而自己家的孩子卻陷入仇親期?

青少年“仇親期”的心理干預

父母要改變孩子的牴觸情緒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一旦孩子產生牴觸情緒,很難改變,如果父母無法正確地處理,親子關係就會惡化。

因此,父母要尋找一些切入點,逐步緩解孩子的牴觸情緒。在此過程中,父母需要關注自身的言行,避免自己的情緒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只有在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並採取正確的方式來引導,才能讓孩子漸漸地走出仇親期,建立更加穩定的親子關係。

當孩子開始真正自我反思,意識到與父母的相處方式存在問題時,家長應該及時改正,以此來修復親子關係,並逐漸產生正面影響。

在家庭成員相處和育兒方面,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界限問題”。家長需要做到以下五點,以減少矛盾、重塑親子關係。

第一點,家長應該學會包容

家長應該包容、接納孩子的“壞情緒”。

在青春期早期,孩子的`情緒和心境呈現出動態的發展趨勢,消極的情緒比積極的情緒多,情緒穩定性也比較差,容易發脾氣。

因此,家長需要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幫助孩子釋放情緒,讓孩子得到情感上的滿足和安慰。

第二點,家長要多“放手”

家長需要多“放手”,讓孩子得到尊重與獨立。

仇親期的孩子對外部世界非常敏感,充滿敵意,但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方式去解決情緒,即使是面對自己的父母,也會拒絕他們的幫助。

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感受,放手讓孩子去解決自己的情緒,這樣孩子才能夠獲得尊重與獨立,增強自信心。

第三點,適度的關心,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注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適度的關心是非常重要的。

當孩子陷入仇親期時,有時候會產生孤獨、無助的感覺。家長需要給予孩子適度的關心,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關注,從而減輕孩子的負擔。

但是,過度的關心也不是好的選擇,過度的關心可能會給孩子帶來壓力,讓孩子覺得被束縛,失去自由。

因此,家長需要在適度關心與過度關心之間找到平衡點,給予孩子正確的支持和指導,讓孩子感到温暖和安心。

第四點,傾聽孩子的心聲,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

在親子關係中,有效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而在仇親期,孩子可能會表現出沉默、抗拒的態度,家長需要耐心地傾聽孩子的心聲,並嘗試理解孩子的感受和想法。

在進行溝通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家長需要放下成見和偏見,用心傾聽孩子的話語,理解孩子的情緒和想法。

其次,家長需要給予孩子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孩子能夠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最後,家長需要採取積極的態度,儘量讓溝通變得愉快和輕鬆,建立起互信和互動的良好氛圍。

通過有效的溝通,家長可以更好地瞭解孩子的需求和心理狀態,從而給予孩子正確的支持和幫助,促進親子關係的良好發展。

第五點,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給予孩子自由和獨立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他們需要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建立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目標。

作為家長,需要尊重孩子的個性和選擇,給予孩子自由和獨立的空間。

不要強迫孩子去接受自己的意見和觀點,不要限制孩子的發展和成長,而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和決定,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幫助,讓他們能夠自主地探索和發展自己的能力。

於此同時建立良好的夫妻關係,不僅能夠讓夫妻之間的生活更加甜蜜,還能夠改善孩子的心理健康。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會有很多負面情緒,但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能夠積極溝通,不指責、不抱怨,就像當初談戀愛那樣甜甜蜜蜜,這將給孩子帶來非常好的情感環境。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要逐漸放手,讓孩子逐漸獨立。但在這個過程中,父母需要不斷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素質,以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的成長。因為一個温暖、安全的家庭環境,是孩子成長的重要保障。

青少年“仇親期”的心理干預2

與母親有“仇”的孩子

“如果我有一顆炸彈,就會炸平我的學校;如果我有一把刀,就會殺死我的媽媽。”一個官方心理網站登出了海口一名9歲國小生的造句,讓廣大父母們十分震驚。

長輩們難以理解,自己百般疼愛的孩子,怎麼會對父母有如此深仇大恨?

專家分析稱,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家長有仇視心理,心理學上把孩子這段特殊時期的特殊表現稱為“仇親期”。而在相關調查中,發現知道這一概念的父母少之又少,更不知道該如何化解孩子的“仇恨”。

事例一:

“長大後,我就殺死媽媽”

南寧市西鄉塘10歲的吳林宸,在心理醫院與心理醫生交談時,也説出了與上文中海口9歲國小生意思大致相同的話:“她總説我不好,説我長得難看,説我笨,還因為我和別人玩打我,把我關起來,長大了,我就找人去打她,殺死她……”

這個女孩子眉目清秀,看上去挺文靜的,但是一直聳拉着眼皮,輕聲慢語中明顯透露出對母親的仇恨。據瞭解,她生活在一個單親家庭,母親對她要求很高,每次考試不如別人高分,就數落她笨,還經常説她“長得像你那個沒用的爸”,並且限制她和單位大院的小朋友玩,一旦發現,常是揪着耳朵回家,或者棍棒教育。

久而久之,孤獨壓抑的吳林宸渴望去找爸爸,她覺得自己有可能不是媽媽親生的。

青少年“仇親期”的心理干預 第2張

事例二:

“爸爸走了,耶!”

張先生最近在工作上偶然出現失神狀態,當與同事談心時,他才説出心中的痛。

兒子小昆今年13歲,上八年級了,由於自己長期出差,多數由母親照顧。兒子深得妻子和爺爺奶奶的疼愛,平時上網、花錢之類的“陋習”,只是被家長唸叨一下,他也就少少地收斂一段時間,一直沒有真正把心放在學習上。近期的一次小測驗,小昆成績下降得厲害,有兩門不及格,張先生出差回來,十分勞累,看到兒子對於自己考試不及格的現實,表現出無關緊要的態度,恨鐵不成鋼的情緒猛然爆發,厲聲責罵後,還動了巴掌。

從此以後,小昆再也不和爸爸説話了,一次,在小昆的日記裏,發現他寫下了這樣的話:“爸爸出差了,萬歲!最好永遠都不要回來了,耶!”

專家觀點

化仇為愛,重建親子關係

“我這是為他好,我才這樣管他,他真的一點也不懂嗎?”家長髮現孩子對自己的仇視,往往很心傷。孩子是真的不懂家長“暴力”語言和方式所帶來的愛。

父母們要注意了,當嚴厲教育下,原本乖巧聽話的孩子,突然變得叛逆不羈,不願説話,甚至仇視父母,家長值得警惕。因為十多歲的孩子最容易出現“仇親期”,而對孩子這種特殊的心理時期,多數家長卻渾然不知,只是一味對不聽話孩子進行責備和打罵,容易造成更嚴重的後果。據瞭解,不少處在仇親期的孩子,因得不到老師和家長的及時疏導與感化,最終選擇了離家出走。

那麼如何與仇親期孩子化解仇恨呢?最有效的方式,還是需要家長加強與孩子情感的溝通交流,且溝通時候要講究方法。

父母應注意要尊重孩子,卸下長輩的`居高臨下的姿態,耐心聽完孩子的意見,試圖站在孩子角度充分了解他們的看法。

另外,家長宜學會用交換意見的方式,發表自己的看法,不要嘮叨説教,甚至冷嘲熱諷,拳腳相加。此外,交流時,家長應學會認真傾聽,當孩子談他感興趣的問題時,不要似聽非聽,表示出一種不屑的態度,否則會給孩子造成家長不重視自己的感覺。

孩子會出現“仇親”情緒,與他們所處年齡階段尚存的幼稚性、依賴性和認識上的片面性有關。父母對此,要有科學認識,不要悲觀沮喪或者與孩子蠻幹,而是正視孩子自我意識的增長和認識能力的提高,指導、幫助他們正確認識自己所處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特點,明確指出他們自身的優缺點。

最後,父母感化孩子的最好方式莫過於做好榜樣,正所謂“身教重於言教”。父母的行為方式可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髮育,也是引導孩子最好的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