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社會的風險

來源:時代範 2.86W

風險社會的風險,我們在不同制度、文化和經濟情況下,具體風險現象以及它們的生產和再生產邏輯不一樣,人們對風險現象的選擇和理解也不一樣,以下分享風險社會的風險。

風險社會的風險1

多種社會風險

新冠肺炎疫情迅速大規模擴散及其抗擊過程中,引發和潛藏着多種社會風險和問題,威脅着人們的身心健康、社會的正常生活、社會的融洽關係和社會的有序運轉。

(一)健康安全

新冠肺炎通過毫無知覺的受感染者的流動傳播,迅速以幾何級的速度擴散開來,2020年2月8日全國確診病例達到37000多例,疑似感染病例也達到37000多例,合計超過7萬人,死亡人數超過800人。

如果從2020年1月初算起,1個月左右時間,新冠肺炎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大大超過2003年SARS病毒感染人數8000多人和死亡人數790多人的記錄。

儘管目前疫情有所好轉,但是,總體形勢依然十分嚴峻複雜。這場疫情不僅使普通人羣受到大規模感染,還造成一些醫學專家和大量醫護人員受到感染,甚至不幸染病去世

除了病毒之外,長時間“宅”在家裏不能出門也會對人們的健康帶來不良影響。人們長時間不能出門活動,呼吸新鮮空氣,參加户外運動,不僅有可能導致身體疾病,還有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特別是對於那些家庭居室小條件差的人、健康狀況不佳的人以及愛動的'青少年來説,更是如此。

風險社會的風險
  

(二)生活保障

超大規模、全國統一的嚴格封控措施,在有效抗擊疫情的同時,也給人民羣眾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2020年1月23日,即農曆臘月二十九,武漢市採取“封城”行動。

1月25日即農曆正月七年級,習(近)平親自主持中央政治局會議研究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成立中央應對新冠疫情工作領導小組開展工作。截至1月29日,全國除港澳台以外的31個省區直轄市全部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衞生事件一級響應。

農村和城市實行嚴格的社區隔離制度,要求居民在家隔離,不得隨意外出活動。有條件的城市社區均實行封閉管理。進出社區的人員需要登記、測量體温,嚴格限制外來人員進入小區等。部分公交車停運,餐館、公園、電影院關門,大部分商場超市停止營業,等等。

這些管控措施給城鄉居民的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帶來諸多不方便。由於正值春節期間,每一個家庭都在年前準備了較為充足的年貨,除了不能走親訪友、親朋聚餐外,人們的正常生活倒是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只要水、電、氣、暖、通訊等得到正常保障,較短時間內嚴格的防控措施對羣眾的生活影響較小。但是,隨着封控時間不斷延長,居民家中的生活必需品就會面臨補給不方便甚至困難的問題

例如,新鮮蔬菜、魚肉、奶蛋等生活必需品供應可能不及時、不方便甚至中斷。由於醫療資源配置、出行限制、控制流動等原因,正常的就醫看病受到影響,存在看病難甚至看不上病的問題。

風險社會的風險 第2張
  

(三)社會信任

社會信任是社會關係的黏合劑,是社會秩序的基礎。齊美爾曾説過:“離開了人們之間的一般性信任,社會自身將變成一盤沙,因為幾乎很少有什麼關係不是建立在對他人確定的認知上。”

{7}每當大災大難來臨時,社會信任都會受到考驗和錘鍊。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湖北特別是武漢疫情日益嚴重時,海內外中華兒女迅速行動起來,向疫區捐獻醫療用品和生活物資。

人們不約而同地喊出“武漢,加油”“武漢,挺住”“中國,加油”“中國,必勝”等口號。數萬名醫護人員冒着可能被感染的風險,放棄節日休假,克服各種困難,奔赴湖北各地參加醫療救護工作。

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再次得到體現和提升。與此同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也出現了多種信任危機。

由於對是否隱瞞疫情真相、防控措施是否及時科學等的質疑,社會上一度出現對一些領導幹部、專家學者、官方宣傳的不信任甚至憤怒。

普通羣眾之間存在着排斥和歧視確診感染者、疑似感染者、疫區人員甚至非本地人員等現象,造成一些羣眾回不了家、住不上賓館,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干擾

還有一些地方採取封門、堵路、隨意干預居民家庭正常娛樂等極端措施,極大地傷害了人們的自由、尊嚴和生活,人為製造人際關係緊張和矛盾。{8}

風險社會的風險2

一、“風險社會”的“公共風險”與“財政風險”

(一)“公共財政”與“公共風險”的“防控”和“規制”

德國學者烏爾裏希認為,傳統“短缺社會”的財富分配邏輯向晚期現代性的風險分配邏輯轉型,“在現代化進程中,生產力的指數式增長,使危險和潛在威脅的釋放達到了一個我們前所未有的程度”。

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釋放了巨大的生產力,但同時醖釀了規模空前的公共風險。風險社會與現代化相伴而生,各國為此而建立了系列風險防控制度來防範、規避、化解公共風險。

第一,公共財政為公共風險的規制提供物質保障。

在財政學者看來,所謂“公共財政”,就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之下為滿足社會公共需要而構建的國家財政模式。“公共財政”概念在20世紀末期提出併成為當時我國財政制度改革的目標。

與傳統的“國家分配型財政”模式相比,“公共財政”模式的本質特徵正在於其“公共性”:國家的財政支出主要用於執行社會公共職能,具有公共性;

風險社會的風險 第3張
  

更為重要的是國家在財政税收管理體制上的“公共性”,民眾選舉產生代議機關,代議機關以審議、批准財政預算方式管理財政支出,以税收立法形式授權課徵税收,形成代議機關受託於民眾、受託於代議機關的“公共”財政關係。

公共風險規制是國家的公共職能

公共風險的`有效規制要求相關部門對公共風險有明確認知,加強對公共風險的預警,以及提高風險防控的技術水平。

這有賴於相關知識水平、研究水準的提高與相關技術的改進,需要投入大量的成本。這些成本屬於社會成本或外部成本,不可能由私人來承擔,都需要國家財政作為支撐。

從這種意義上説,“公共財政”為“公共風險”的規制提供物質保障,健全的公共財政體系乃是公共風險規制的堅實基礎。

風險社會的風險 第4張
  

第二,公共財政為公共風險的防控提供公共資金。

社會個體面臨各種各樣的風險,需要通過構建相應的制度加以化解。王澤鑑先生曾言:“侵害他人之權利者,加害人有故意或過失時,即應負損害賠償責任。

被侵害者,系權利以外之法益者,須加害人系故意以悖於善良風俗致加損害,或違反保護他人之法律時,被害人始得請求損害賠償。”

此言揭示了侵權法上的“責任自負原則”,實質上藴含了風險防控的“風險自擔”理念。

此外,民商事法律上的公司制度通過確立企業的法人地位,使得私人承擔風險的能力提高,減少社會風險;保險法引入保險制度,使市場參與者的風險得以分散;等等。

進而言之,民事侵權法等法律制度通過“責任自負”原則實現了“風險自擔”的分散配置,以便於個體風險的自我防控,而保險法等商法制度則通過保險機制實現了風險的私法轉移與分散。

但是,私法制度化解風險的能力畢竟有限,當其無力化解公共風險時,就需要由公共財政來提供公共資金予以保障。

因此,有學者提出,當公共風險突破了其他制度的層層防線時,財政理所應當地成為防範、控制和化解公共風險的最後一道防線。

財政是否是最後一道防線?對此我們姑且不論,但是公共財政需要為公共風險的防控提供公共資金,此為現當代風險社會公共風險防控的重要特徵。

風險社會的風險3

社會經典語錄

1、什麼是不好的;只有那些做錯事的人。

2、最美的年華為最純真的夢想付出最大的努力。

3、用習慣和智慧創造奇蹟,用理想和信心換取力量。

4、求真仍然是美好的,李志篤行。

5、別人笑我太瘋狂,我笑別人看不穿。

6、心決定命運,自信走向成功。

7、從現在開始,鯤鵬展開了他的翅膀。

8、態度決定一切,習慣決定未來。

9、立志要堅強不鋒利,成功要在長不迅速。

10、不贏誓不回,那怕收人憔悴。

11、文學來自勤奮,高分來自努力。

風險社會的風險 第5張
  

12、勤奮鑄就輝煌,勤奮鑄就命運。

13、沒有堅定的`意志,就沒有智慧;不信他的話,就沒有結果。

14、其實考卷是一樣的,我可能是復旦大學的清華大學。

15、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一天。

16、孩子們下定決心要走出關村,學會不成名誓不歸。

17、習慣改變命運,細節鑄就一生。

18、敢於承擔責任:注意錯誤,勇於承擔責任。

19、拼兩春、夏、秋、冬,博大學聯考無怨無悔。

20、勤奮是通往成功之門的護照。

21、失敗的過程也是成功的過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23、工作分秒必爭,勤奮出天才;力量的積累,力量的輝煌。

24、有禮貌:使用有禮貌的語言,對他人有禮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