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手勢禮儀

來源:時代範 1.33W

古代手勢禮儀,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素以彬彬有禮而著稱於世,手勢是最具有表現力的一種姿態語言,是人們交往中不可缺少的動作,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古代手勢禮儀,希望大家喜歡。

古代手勢禮儀

古代禮儀的八種手勢是:

1、拱手禮:在胸前攏手,由前向後收,呈拱手形。向前推,不躬身。用於日常相見禮,送別禮。

2、揖禮:在胸前抱手,輕於抱拳,重於拱手。略躬身或不躬身。用於日常行禮,敬長上,同學朋友互敬。

3、一拜禮:展臂,至胸前合,攏手。男左手前,女右手前。躬身30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用於初相見,敬長上,行家禮。

4、兩拜禮:展臂,至面部前,攏手。躬身45度。手臂隨腰部動,頭不動。用於向長上行大禮。

5、叩首禮:只用於特定大禮,如敬天敬地敬祖先,特定場合敬先師,特定場合敬親生父母輩祖輩,結婚時的夫妻對拜。不可以隨便行禮。隨便行是褻瀆禮儀,褻瀆對方。

6、鞠躬禮:垂手,躬身。鞠躬幅度可大可小,越下越敬。頷首、躬身,長者用於還禮。

7、執手禮:雙手平伸並出,晚輩手心向下,長輩手心向上,長輩握住晚輩的手。長輩可以坐着,執晚輩之手。

8、抱拳禮:抱拳禮一般為習武之人所用的見面禮。

古代手禮種類

1、稽首禮:

稽首禮是幾種禮節中被看作最高級、最隆重的禮節,用於古人拜天地,祭鬼神。行稽首禮時,要跪在地上頭碰地面,並且這個姿勢要保持很久,以此虔誠。

2、頓首禮:

頓首禮是以下對上之禮,當晚輩看望前輩時就需要行頓首禮。行禮時,行禮之人跪下並將雙手前拱形成半圓狀,向前俯下身子,直到頭與心平齊。行頓首禮時停頓時間稍長則表示其對前輩十分尊敬。

3、震動禮:

震動禮是一種喪禮,當出席葬禮時,將兩隻手交叉放在胸前表示對死者的哀悼與尊敬。有時要在頓首、跪拜之後哭着跳躍來表示自己內心極度悲痛,跳躍會使得胸腔內震動,因此叫做震動禮。

4、吉拜禮與兇拜禮。

當出席喜慶的場合時會行吉拜禮,行禮時男性把左手放在右手上,而女性則把右手放在左手上;當出席沉重凶事的場合時則行兇拜禮,這時做法就完全相反,男性將右手放在左手上,而女性則把左手放在右手上。因此對於男女的左右手,是萬萬不可顛倒的。

5、肅拜禮:

肅拜禮是九種拜禮中最輕的,也是婦女常用的一種禮節。行禮時,行禮之人跪下,雙手疊在一起放在胸前,頭微微向下但不必碰到手背,這種禮節到後來慢慢演變成清朝的萬福禮。

6、拱手禮:

拱手禮也是有講究的,行禮時,身體微微前傾,男子左手在前,右手握拳,而女子右手在前。左右手順序不當就會貽笑大方,比如成龍在某年春晚上作揖時將右手放在了前面,行了一個女性拱手禮,實在尷尬。拱手禮在當代已經很少有人用了,它漸漸被握手禮替代,也逐漸被人們忘記。

7、叉手禮:

叉手禮是下級對上級、卑者對尊者行的禮節。行禮時,女性將左手握住右手大拇指,翹起左手大拇指與小拇指,伸直右手四指,放在胸前。説起叉手禮,不得不提水滸傳裏的潘金蓮,雖然在水滸傳裏她是個水性楊花、心狠手辣弒殺親夫的主,但她也是個知禮懂禮的女子。

潘金蓮本是有錢老爺家的丫鬟,不願做老爺的小妾才被老爺許配給武大郎,既然是有錢人家的丫鬟,禮節之事不在話下。水滸中有一回,潘金蓮竹竿打到了西門慶,書中寫她叉手深深道了個萬福,西門慶見他這般,心想此女子居然知曉叉手禮,實在不一般,這才對其印象深刻。所以説知曉必要的禮節還是算作加分項。

8、寒暄:

寒暄之禮保留至今,古人見面寒暄時會互相問候“無它乎?無恙乎?”這個也是有來歷的,“它”字是古時蛇字的初文,而古人常認為蛇代表疾病,因此“與它乎”則是問候最近有沒有生病,表示對身體健康的問候。

在對於傳統禮儀的傳承上存在許多爭議,禮儀只是我們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它是發自情懷的,是約定俗成,自然而然的,所以時代在變化,人類在進步,有的禮節我們應當傳承,以敬人律己,而對於那些繁文縟節該拋棄的就要果斷拋棄。

古代禮儀的八種手勢是拱手禮,揖禮,一拜禮,兩拜禮,叩首禮,鞠躬禮,執手禮,嵇首禮等。

拱手禮,又稱作揖,是古時漢民族的相見禮。行禮時,雙手互握合於胸前。當代一般右手握拳在內,左手在外。通常用右手,所以拱手時,左手在外,以左示人,表示真誠與尊敬。

拱手禮又叫作揖、揖禮,是古時漢民族的相見禮,其歷史非常悠久。論語·微子曾載,子路拱而立。這裏子路對孔子所行的就是拱手禮,拱手禮的正式稱呼應該叫揖禮。據説中國古代的禮儀大多數都源自西周初年周公開創的周禮。

拱手禮禮儀姿態

古代行拱手禮,身體和手都不動。現代行拱手禮,身體立正,兩臂如抱鼓伸出,雙手在胸前抱舉或疊合,自上而下,或內而外,有節奏的晃動。左手掌心平張,向下壓住右拳,正對胸口,不高於顎不低於胸,平臂行禮此乃王者對揖,時揖,平揖。

平輩行禮,左手手心向內貼於低於胸口,直身行禮,此乃土揖,下揖。上位者還禮,雙手平伸指間交錯,左手在外,兩掌心向內,雙臂前伸如抱一環,舉手至顎,欠身行禮,此乃天揖,上揖,最適合向長輩行禮。

雙手抱拳,注意只有這個才是兩手抱拳,左手抱住右手,平身行禮,此乃武揖為周朝軍禮,後為武者專用。常見的手法就這五種,當然還有側揖,旁三揖,旅揖。

兩膝跪地,雙手合抱放在地上,頭低下觸到手。

再拜 :拜兩次叫再拜,是進一步表示敬意的行禮方式。

跪:兩膝着地,腰和腿伸直,兩手在胸前合抱,頭向前俯。

稽首:它是跪拜禮的一種,後來行這種禮不限於君臣之間。行這種禮時,跪在地上,伸出頭在地上作較長時間停留。

拱、拱手、作揖:這是三種相同的行禮方式。

磕頭: 他是舉人出身,做過一任知縣的,別號進齋,同范進讓了進來,到堂內平磕了頭,分賓主坐下唱喏:古時男子行的禮。給人作揖,同時向人説致敬的話。

道萬福:特指女子與人見面時所行的敬禮。行禮時,雙手手指相扣,放在左腰側,彎腿屈身以示敬意。

壽:以酒或以物向別人祝福。

執手:表示親暱的行禮方式,和現在的握手相似。

1、土揖揖禮,專用於沒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微向下;土揖,揖禮手位於下者,又稱為:下手,多用於對長輩或上司還禮。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約30度,推手稍向下,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2、時揖揖禮,專用於有婚姻關係的異姓,行禮時推手平而致於前;又叫:拱手,推手,抱拳:同輩日常見面,辭別禮,身體肅立,雙手抱拳,左手在上,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俯身約30度,起身,同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3、天揖,專用於同性賓客,行禮時推手微向上。揖禮手位於高者,是標準揖禮正式禮儀場合,常在祭禮、冠禮等行此禮,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身體肅立,雙手抱圓,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微微向上舉高齊額,俯身約60度,起身時自然垂手或袖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