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説“正向語言”引導孩子做的更好

來源:時代範 2.55W

我們可以把自己當成孩子,認真聽我的兩輪指令,最好能夠跟着指令做。

多説“正向語言”引導孩子做的更好

第一輪:不要坐下,不要把手放在兩邊,不要閉着你的嘴,不要張嘴,不要看手機,不要站着不動,不要站着。

第二輪:站起來,舉手,張開嘴,閉上嘴,看書,在屋子裏走走,坐下。

聽完這兩輪指令,大家覺得有什麼不同嗎?在我的線下家長課上,家長們經常覺得第一輪指令不清晰,需要花時間思考,還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有點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樣做的感覺;而第二論指令明確,大家很清楚的知道自己該做什麼,很容易理解。

這就是“正向語言”的作用,它能清晰地發出指令,讓執行者有清晰的行為目標和方向,不要經過過多思考,就會達到指令人的目的。

請再看下面的一些小案例——

有一次我兩歲多的小外甥來家裏玩,看到我們家地上擺放的一個烏龜模型上去就拍,他媽媽在旁邊不停的説:“不許拍烏龜,拍壞了怎麼辦”,可小朋友就像沒有聽到一樣,繼續不停的拍。我走過去,拉起小朋友的手,邊示範輕輕摸龜殼邊告訴他,“要輕輕摸龜龜,輕輕摸龜龜,輕輕摸龜龜”,鬆開小朋友的手後,他開始學着我的樣子,一邊摸烏龜一邊自己嘴裏唸叨“輕輕摸龜龜”,後來他去玩別的玩具了,但隔一段時間就會跑到烏龜模型面前,一邊摸龜殼一邊嘴裏説“要輕輕摸龜龜”。小外甥是真的喜歡那個看起來呆呆萌萌的烏龜模型,他一開始的拍打也是在表達自己的喜愛,因為他不知道還有什麼可以正確表達喜歡的方式,孩子們經常會用一些看起來不當的行為表達他們本來正確的需求。

我們經常會聽到家長對孩子説:“不許碰這個!”“不能亂跑!”“不要在馬路上玩!”但結果常常是強化了“不許”“不要”後面的行為,反而激起了小朋友的好奇,想要做出相應的試探。因為孩子的語言發育還不完善,“不許”“不要”“不能”對他們而言是一個過於抽象的概念,很難理解,而“碰”、“跑”、“到馬路上玩”則是一個明確清晰的指令,做起來容易的多。所以家長應該少説“不許”、“不能”、“不要”這樣的不語言,把他們轉換成正向的語言後再説出來,教孩子該做什麼,怎樣做,以及為什麼要做。

——比如你要跟孩子説“不許碰這個”,就把不能碰的拿開,把可以碰的放在他面前,

然後告訴孩子可以碰什麼。如果那些不能碰的沒辦法拿開,比如電源插座等,那就清晰的告訴孩子原因,比如會被電到,手會很疼,稍大一點的孩子是能夠理解危險的含義的。

——比如在停車場裏或者過馬路的時候,你要跟孩子説“不能亂跑”,就可以換成:在停車場裏或者過馬路的時候,要拉着媽媽的手走。孩子會很清晰的知道你想讓他做什麼。每次都這樣説,每次都這樣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習慣。

——比如你要説“不要到馬路上玩”,就可以明確告訴孩子可以在哪裏玩,再比如給孩子梳頭的時候要説“別亂晃腦袋”,就可以説成“盯着鏡子裏的自己”或者給她一個抱熊説“看着鏡子裏的小熊哦”,孩子保證不會再動來動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