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癮治療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來源:時代範 1.05W

網癮治療的背後到底是什麼,網癮綜合症患者由於上網時間過長,大腦神經中樞持續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會引起腎上腺素水平異常增高,交感神經過度興奮,血壓升高,植物神經功能紊亂。所以治療網癮是很有必要的,那網癮治療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網癮治療的背後到底是什麼1

網癮一詞究竟是什麼出現的已經沒有查究的意義了,但從看到這詞開始,筆者內心便有一種抵制的壓抑;首先,筆者不認為網癮是一種病態,也未必需要通過什麼訓練營來象戒毒那樣做治療。但我們看到,自從有網癮這個説法以來,背後便隨之出現了所謂的網癮治療中心、網癮訓練營、戒除網癮療法。這些打着治療網癮旗號的機構其目的真的是想為那些迷陷網絡的網民解脱嗎?從媒體報道和那些問題少年發出的聲音來看,網癮治療好像並沒有獲得什麼實質的效果,相反我們卻看到從中這些為網癮奔波的人從中獲取不少好處。

自從網癮一説出現以來,我們總感覺到有一羣人在背後推波助瀾大搞大炒。站在台前的時候,穿着學者的外衣説網癮是病,回到台後便換回了白大褂開診所治病,這到底是什麼關係,什麼邏輯?在筆者看來,網癮無非是被誇大炒作的精神病,它是利用了很多家長對此着急無策、被渲染受影響的心理,讓他們把問題少年送進這些團體所關聯的治療中心從而間接達到謀利的目的。究竟治療的手法是否合適合乎科學而且有效,那就只有試過的人才知道了。

南寧網癮少年訓練營致人死亡事發之後,各方紛紛發表意見,認為是治療手段不當,治療管理不規範所致;但筆者認為,問題還遠不止這些。因為治療網癮出現人命案,一方面是互聯網行業的社會責任做得還不夠,在國內,互聯網企業大多數都只考慮自己利益,而忽略了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比如如何正面引導網民心理的健康發展。

去年筆者記得有家網遊公司提出限時在線的防沉迷措施並付諸實行,但這種做法並沒有得到行業內其他企業的積極響應,導致最後不了了之。其實,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這些網絡遊戲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需要花費網民大量的時間甚至金錢去遊玩,於是這些虛擬生活便被當做了網民現實中的精神依賴。

拿社交網遊來説,在信息發達時代,人們現實的社交生活並不可能完全依靠網絡來維繫。因為我們知道人與人的交際與溝通還是需要更多的.面對面、需要更多的利用肢體、表情來達成的,而這些在網絡上是不可能100%實現的。所以,筆者對於沉迷網絡的心理,認為不能把它當類似吸毒上癮的情況對待,因為現在的所謂治療手段、和現象評定都還只是某些人的理論而已,至於應該怎麼治,怎麼防,我認為還有待慎重研究,當然,我不反對大家關注重視這一現象。

網癮治療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另一方面,近年來隨着網民的暴增,各種各樣健康不健康的心理現象也逐漸出現,但這些並沒有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他們也沒有發動專家學者去研究或者出台一些有效的引導辦法來;於是一些打着為網民服務旗號的個人團體便頻繁的出現在公眾面前成為了救命菩薩,事實上這些救命菩薩並沒有起到真正有效的作用,相反卻因為缺乏被監管、和利益的驅使而出現違法致人死亡的現象。

為治療網癮獻出生命的鄧森山

所以,這次南京網癮訓練營致人死亡事件,筆者認為相關部門有不可推卸的監管責任,在事件之前對這種沒有經過論證、沒有充足的科學依據的所謂訓練和治療機構不聞不問,任其大張旗鼓招搖斂財,如果在此之前各方能多以關注和規範的話,這個問題還會演變成悲劇嗎?如果網癮治療中心能在有關部門的監管下運作,能有相關的規定進行約束,那還會出現今天的悲劇嗎。

説一千道一萬,這篇網癮背後的利益黑幕不在為指責誰對誰錯,而是想站在一個普通網民的角度,讓大家對真相有個更清楚的認識,同時也希望有關方面能以這次事件引以為鑑,儘快行動起來,為網民,為中國的互聯網做點應該做的事,而不是任由某些別有用心的人炒作忽悠謀利,叩謝。

網癮治療的背後到底是什麼2

病例一男,15歲,中學生,病程7個月,表現為迷戀電腦網絡,每天上網聊天,開始尚能堅持上學,成績還可以,但隨着對上網迷戀程度的加深成績明顯下降,並經常不去上學。家長限制其上網,他便故意與家長作對,直至打罵父母,並幾次要挾父母説:我要割腕自殺。後又説要放火,並點燃被單,被家人及時阻止。

病例二男,17歲,中學生,於一年前開始去網吧玩遊戲,開始時是利用業餘時間,半年後經常一玩就是整日整夜,甚至不回家,餓了就吃一點方便麪。家長將其拉回家,他就煩躁不安,搓手、踢門,不吃不喝,甚至損物、自傷,夜間不眠。

近幾年隨着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上網成癮的青少年逐漸增多,引起了心理學、醫學和社會工作者的高度重視,多數學者稱之為病理性網癮,並認為這是一種危害不亞於酗酒和賭博成性的心理疾病。

網癮治療的背後到底是什麼 第2張

最近全美心理學協會的專家們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一次年會上呼籲: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沉湎於互聯網,已成為一種不容忽視的社會心理頑症,對社會生活秩序和年輕一代的健康成長造成嚴重危害,應引起世界各國科學家和心理學家的高度重視。

目前他們正在制訂一項有針對性的防治方案,要求醫療衞生部門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對病理性網癮的心理治療,並防止其蔓延。

病理性網癮雖未被納入中國的診斷系統(CCMD),但已受到關注,有專家將其定義為在個人生活中佔據統治地位的持久和頻繁、反覆發作的上網行為,並已對社會、職業、財產及家庭價值觀念與義務造成損害。上述兩個病例均符合這一定義。

病理性網癮對患者有哪些影響

心理方面患者對上網有一種難以控制的強烈需要或衝動,這種衝動使其不能從事別的活動。其注意力不能集中和持久,記憶力減退,對其他活動缺乏興趣,為人冷漠,缺乏時間感,情緒低落,消極悲觀,孤獨退縮,喪失自尊和自信,失去朋友等。有研究人員對1.7萬名上網者進行調查,10%的人表示,如果一段時間不能上網,就會感到空虛,無所事事;高達30%的人承認,上網已經成為自己逃避現實、尋求解脱的重要手段。

軀體方面患者沉溺於網上活動時非常興奮,能量過度釋放,以致不能維持正常的睡眠週期,在停止上網時出現失眠,頭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噁心厭食,體重下降。上網時長時間不動,下肢血液迴流不暢,也容易引發疾病。

行為方面患者為了上網,置工作、學習於不顧,為了得到金錢而撒謊、違法,喪失人格和自尊,造成人格或品行障礙。有專家指出,沉湎於互聯網可引起孤獨和抑鬱,造成對朋友和家庭的.冷淡,亦可引起盜竊、用假支票、攻擊行為等。

病理性網癮的產生與哪些因素有關

年齡年齡越小越易成癮,可能與年齡越小控制力越差有關。美國的一位專家認為,一個八歲開始上網的孩子,比一個十幾歲開始玩電腦遊戲的孩子更易成癮。

性別研究人員在青少年電子遊戲依賴方面作了一系列研究,發現男孩較女孩更易上癮。

上網時間國外在線研究顯示,上網時間與成癮成正相關,上網成癮者花在網上的時間通常比非成癮者多,但長時間上網並不意味着一定會形成網癮。

上網內容研究指出,暴力遊戲、色情及灰色信息等內容更易使上網者成癮。

人格因素病理性網癮與孤獨、抑鬱、社會退縮等人格因素有關。國內對大學生上網成癮的調查顯示,網癮與卡特爾十六種人格因素測驗(一種用於人格測驗的工具)中推理能力和支配性有關,顯示大學生網癮者智力水平相對較低。

怎樣治療和預防病理性網癮

心理治療對成癮者主要進行心理治療,比如精神分析治療、厭惡治療、認知行為療法等,但應由心理醫生實施。

藥物治療可試用抗抑鬱、抗強迫藥物或抗焦慮藥物。

專家之所以將沉湎網絡不能自拔稱為病理性網癮,是因為它與藥物成癮有共同特點,即滿足需要的強烈願望,為達到目的而不顧後果,為了滿足強烈的上網衝動而放棄重要的社會角色及其他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導致社會功能受損,明知上網帶來明顯的社會、心理和生理問題仍然不能擺脱,停止上網活動後出現生理、心理不良反應,再次上網可以避免生理、心理反應的出現。這些行為特徵與藥物成癮有許多相似之處,因此脱癮藥物治療病理性網癮有一定療效。控制上網時間及網絡內容,加強對網站的檢查及對網吧的經營管理,有助於減少和控制青少年病理性網癮的發生和蔓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