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要想身體好吃飯不過飽

來源:時代範 5.78K

常言説:“吃飯少一口,活到九十九”,“若要身體好,吃飯不過飽”,這些民間諺語已成為人們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法寶。然而對於學齡前幼兒及兒童卻還不懂得這些道理,因為他們還不知道怎樣預防疾病,也不會有意識地強身健體,更不會考慮什麼延年益壽了。

兒童要想身體好吃飯不過飽

有的家長過分寵愛孩子,任其孩子暴飲暴食。尤其在節假日或是走親訪友之中,豐盛的飯菜、瓜子、糖果一大堆,天真幼稚的孩子看到這些,自然是盡情地享用了。主人怕怠慢孩子,對不起大人,願把所有好吃的東西都擺出來。做為孩子的家長則感到親友的盛情難卻,也就不管孩子的食量有多大,盡其自如,不加節制。這樣就出現了一種“節假日病”或稱“暴飲暴食效應”,輕則吐瀉,重則脱水、中毒、昏迷危及生命。

為什麼不能暴飲暴食呢?當吃的食物進入胃後,經過胃的初步消化變成食糜,再經膽汁、胰液的分解,才能把蛋白質分解為可吸收的氨基酸,被吸收利用。胃的容積有一定大小,消化功能也有一定限度,如成人每天分泌胃液1500~2500毫升,膽汁600~700毫升,胰液700~20xx毫升,超過這一限度就會使胃、腸、胰、膽等消化器官功能障礙,暴飲暴食將大大超過了消化器官所能承受的負荷。

學齡前兒童,尤其嬰幼兒消化系統發育不成熟,胃酸分泌較少,消化酶分泌量少而且活性較低,承受不了食物質和量的較大變化,加之神經系統對胃腸道的調節功能不健全,更容易引起胃腸功能失調。當進食過多或食物成分不適當時,食物不能被充分消化吸收,積滯於胃及腸道上部,引起嘔吐;又由於酸度減低,隨飲食進入的細菌不能被胃酸充分殺滅而患病,另外胃酸低有利於腸道下部細菌的繁殖(如大腸桿菌和痢疾桿菌)與上移,引起腸炎或痢疾,使食物發酵腐敗,產生有機酸(如乳酸、醋酸等)和毒性產物(如胺類等),刺激腸壁使腸蠕動增強而引起腹瀉。治療不及時,會因脱水、中毒、休克危及生命。所以,做為孩子的家長及親友,也要把“吃飯不過飽”的健身思想貫徹到孩子當中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