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運動遠離“心病”

來源:時代範 1.82W

健身運動遠離“心病”,對於中老年人來説堅持運動的意義在於強身健體,隨着全民健身的口號的傳播,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有意識地參與每天的運動,現在分享健身運動遠離“心病”。

健身運動遠離“心病”1

目前,30歲以上的都市女性患抑鬱症的比率正在上升,異常心理的發生率,患心身失調症、暫時性精神失調和失戀後抑鬱症等的機率,女性均高於男性

除女性本身感情豐富、敏感、多慮的因素外,還與社會上出現的新現象有關,比如離婚、婚外戀、性騷擾等。社會對女性的要求,往往是家庭重於事業,一旦失去家庭,也就無從得到心理上的補償,容易出現異常心理。

抑鬱障礙是女性最為常見的精神疾病之一,女性在抑鬱症出現的萌芽期如何自我調適呢?專家建議、培養閒暇時間的興趣愛好、與他人進行積極的交往、學會抒發情緒等方法防範抑鬱障礙。

健身運動遠離“心病”
  

體育運動為何能促進心理健康呢?美國學者考克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歸納如下:

1、鍛鍊可以誘發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這些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對抑鬱和困惑等消極心境具有抵抗作用。

2、身體鍛鍊中與朋友、同事等進行的社會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它具體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

3、身體鍛鍊給人們提供了一個機會,使他們能夠分散對自己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力。諸如慢跑、游泳等運動,能使參與者鍛鍊時進入自由聯想狀態。在單調重複性的技術動作中,通過冥想、思考等思維活動,可能促進思維的反省和腦力的.恢復。這種對注意力的有效集中或轉移,可以達到調節情緒的目的,從而有利於鍛鍊者的心理健康。

4、心理狀態的改善同心血管功能的改善相關。身體鍛鍊通過加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可使體温恆定,有助於保持神經纖維的正常傳導性從而有利於心理健康。

5、人體內神經遞質類化學物質分泌量增加,可以改善心理健康狀況。神經遞質在神經之間以及神經肌肉之間起傳遞信號的作用。研究表明,抑鬱的人經常出現胺分泌量減少的情況,而身體鍛鍊刺激了神經遞質的分泌,進而對心理健康起到促進作用。

6、身體鍛鍊促進大腦分泌一種具有嗎啡作用的化學物質――內啡肽。嗎啡的作用是消痛並使人出現欣快感,內啡肽引起的這種欣快感可降低抑鬱、焦慮、困惑以及其他消極情緒的程度。

健身運動遠離“心病”2

第一、制定合適的目標如果沒有制定清晰合理的運動目標,那麼很難能通過運動得到成就感和舒緩壓力。

一份專屬自己的“訓練日誌”其實可以幫運動者解決很多煩惱。

這份日誌裏應該寫好,運動的目標和原因,但最重要的是結合自己的真實情況。

如果把目標定得太高,或者設置一個自己根本達不到的訓練量,那麼這樣的居家運動很容易適得其反。

第二、靈活設置不同的運動計劃很多人在運動減脂期間會遇到瓶頸,一個重要的原因運動強度和運動方式一成不變。這個理由同樣適用於運動對於心態上的'改變。

如果隔離期間每天的運動方式和運動強度沒有變化,那麼在居家訓練的環境長時間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訓練者很容易出現厭煩的情緒。

正因如此,可以考慮在訓練環境或者訓練方式上做出一些調整,比如前兩天的有氧運動方式和後兩天的可以有所區別。

又或者可以嘗試適合於客廳訓練或者卧室訓練的不同運動套餐;最後就是可以在強度上做出調整。這些都是讓運動計劃變得新鮮的方法。

健身運動遠離“心病” 第2張
  

第三、打開音樂一項發表在《體育行為》期刊上的研究發現,音樂除了能在運動表現上有幫助,還可以減少體力消耗。萊斯就建議運動者鍛鍊前聽點音樂提升狀態,同時還能獲得一個好心情。

與此同時,音樂也是管理負面情緒的方式。當居家隔離進入終段時,生活上的負面情緒很容易擠壓,而音樂就是可以“及時止損”的一劑良藥。

當然,如果音樂搭配運動的效果還是不太好,可以嘗試在訓練之後給自己設置一些“小獎勵”,比如如果完成了一套訓練,可以犒勞自己一點喜歡的零食,或者喝上一杯喜歡的咖啡。

第四、約上網友一起訓練當居家隔離獨自運動時,訓練者們很容易會走神或者分心,又或者會突然間喪失運動的動力,這都是很多居家隔離人們會遇到的問題。

但如果有其他人可以在網上一起訓練和交流,就會讓很多負面情緒“灰飛煙滅”。

紐約羅切斯特大學的研究表明,與單獨訓練相比,一個積極的社交圈將有效促進你對運動的熱情和積極性。

所以,確保找到至少一個可以一起訓練的朋友,即便是不能同行,聊個微信、打通電話,交流下彼此的目標計劃,也會讓訓練變得輕鬆愉悦許多。

第五、補充能量有時候,不想運動的原因來自於生理層面,比如血糖降低。

有些人會因為居家隔離訓練量小而開始減少每天的食量,甚至可能通過“低脂飲食”和“低碳水飲食”來保持體重。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並不利於健康或者良好心態的保持。

“長期缺少動物性食物或脂肪的攝入,容易導致身體缺乏某些維生素,如維生素A、D、E、K等,也可能導致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不足。”

運動營養學家卡拉·霍爾就曾在接受《Runner’s World》採訪時表示,“長期採用以動物性食物為主要能量來源的低碳水飲食,則可能導致低血糖,或是部分維生素、纖維素等營養的攝入不足,甚至存在引發酮症酸中毒的危險。”

所以,補充足夠的能量不僅是對身體負責,也是對心理負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