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

來源:時代範 2.11W

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成績好確實有利於畢業生就業,但在激烈的求職競爭中,往往有很多大學生求職中屢屢遭受挫折,下面來了解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

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1

第一句是,“我一定要在某地找一家單位!”他説,除了上海,除了北京、除了廣州,我肯定不到其他的地方去找工作。這些學生,把擇業目標定在一個地方,期望值非常高。如果這些地方沒有用人單位錄用他,他就會感到沮喪,感到受挫。

第二句是,“我一定要進像某家單位這樣的單位!”具體而言,就是“我一定要進500強企業!”,“我一定要進入這樣一個好的單位!”,否則,其他單位我都不考慮。前面的章節講到了“圈子就業”、“面子就業”,這就是具體的表現。這些學生往往非常自負,擇業會遭遇非常大的挑戰。

第三句是,“我一定要比某某找到更好的單位!”這是一種攀比情緒。“他的學習成績比我差,我怎麼會輸給他?我不比他差,我一定要找到一個比他更好的單位,要麼工資高,要麼環境好,總之,我不會輸給誰。”這是這些學生的典型想法,因此他們在求職過程中,一旦晚於某一人找到工作,或者説找的工作不是那麼理想,就會悲觀,在這種盲目的攀比之中失去自我,甚至會對別人採取攻擊行為。

第四句是,“憑什麼他就進了這家單位!”這是一種妒忌。不少學生會有這樣的心理,他會説,你看,都是因為他父母比較好,他父母有地位,有關係;或者他肯定是採取了不正當的方式,才進入這家單位的`……這是一些同學不能直面周圍的同學,不能直面就業形勢的具體表現。

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
  

第五句是,“我才不去幹這種工作呢!”很多同學有這種想法——這種工作有什麼好乾的,地位這麼低,我才不去幹呢!這其實也是自我認識不清,對周圍的環境沒有正確判斷的結果。有一些大學生,由於定位失誤錯失機會,再回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前面的工作崗位已經被別人佔據了。

第六句是,“怎麼還沒有消息呢?E-mail沒有,短信也沒有……”當參加完一次面試,或者説參加完筆試之後,一些求職學生就會進入等待消息的過程,陷入焦慮、彷徨狀態,像熱鍋上的螞蟻,每天都寢食難安。有的學生會不斷去查收E—mail,不斷檢查手機短信,看看是不是有新的消息。實際上,這種焦慮狀態,不但影響擇業,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第七句是,“哎,我又被拒了,煩死了。”有不少同學在得到被拒絕的消息之後,先是覺得痛苦,接着是覺得自己無用,他們希望能夠早一點得到自己被用人單位錄用的消息,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這種沮喪的心情,不斷延續,可能會影響到接下來求職中的重新振作。

第八句是,“我真沒用,真沒用……全搞砸了!”很多同學在被拒了,感歎求職真煩的情況下,他會説“我真沒用,全搞砸了”。這些同學,他們會對自我進行反省,反省的結果是,發現自己在求職中沒有表現好,有很多地方存在失誤,於是把失誤不斷放大,然後對自己進行自責,進行自傷。這種情緒問題,如果偶爾發生,或者短暫發生,也可以理解,但是如果一直走不出失敗的陰影的話,有可能在下一次求職中,喪失自信,在用人單位面前表現得畏手畏腳,這會影響到自己真實水平的展示。

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2

大學生求職失敗的心理原因

一、對企業一無所知

很多畢業生應聘企業很隨意,在一次招聘會上,一家化粧品公司的招聘主管讓應聘大學生説出幾款該公司代理的品牌名字,沒想到求職者一個都答不出來。這位招聘主管説:“對公司這麼陌生,在求職前不去了解該公司,很難想像他對自己的職業生涯有所規劃。這樣不負責的人,我們肯定不會用。”記者瞭解到,這種情況招聘單位遇到很多。

二、自以為是

對於一些大學生而言,並非找不到任何工作,而是由於對工作的期望值過高,對一些低檔次的工作不屑一顧,盲目地追求一些脱離自身實際的'“高工資、高待遇”的理想工作。這種“半吊子”型的人才,在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必然要走向失業。

三、應聘太盲目

不少大學生並不知道某個職位的職責分工是什麼,只會從字面上去理解。一家公司“營業服務部”下屬的商品企劃室招聘人,結果許多大學生看到“服務”二字,就以為是做服務工作無人應聘。而當公司把“服務”兩字去掉後,馬上就有很多人投簡歷。人事主管告誡説,如果對職位不明白可以詢問用人單位,不要單從字面上去片面理解,這樣很可能會錯過一個好機會。

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 第2張
  

四、不願到基層去吃苦

大學生剛剛踏入社會,剛進入企業,很難立刻進入角色。一些公司規定所有新參加工作的大學生都要到一線去鍛鍊一年,有的同學一看不能馬上搞設計、搞管理工作,要“吃一年的苦”,就打退堂鼓不願意幹了,白白丟掉了很好的工作。

五、獨立性欠缺

不少大學生在學習中只知死啃書本,沒有足夠的社會實踐,每次應聘都要父母參與求職,自己則缺乏主見。還有的畢業生筆試、面試通過後,在與公司簽約的時候,父母到場與用人單位説長道短談條件。對於這種行為,多家公司的人事主管都表示反感。“找工作的前提是,你是一個獨立的人,有自己的判斷能力,能對自己負責。”一位人事經理説。

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3

十個心理誤區會讓大學生求職不成功

第一,好學生就自然會有好工作。

從實際情況來看,成績好確實有利於畢業生就業,但它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是有限度的,並不是學得越好,就業也就越好。其核心原因在於,學校裏對好學生的評價標準與社會對優秀人才的評價標準有非常大的差距。往往是那些平時在校內外各種活動中比較活躍,有豐富兼職、實習經驗,善於與人溝通,能跟不同背景的人打交道的同學,在畢業時會有更好的出路。

這方面有一些非常驚人的案例,在我最近出版的新書《大學不知道》裏就幾乎充斥着好學生的沒出路和壞學生的大有出路。這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你不打算繼續升學搞學術,成績足夠好就可以了,平時要多在更重要的事情上下功夫。

即便已經進入求職階段的同學,也要注意到求職的過程本身也是一種社會經驗的積累,而不要把自己的求職搞成是機械發簡歷和等面試電話的過程,多走近行業中去做調查研究、拜訪業內人士,參與實習體驗活動,這些都比通過這個那個考試對提高個人競爭力來得更加實在。

第二,大環境不好,只能先就業再擇業。

沒有不就業的擇業,也沒有不擇業的就業。哪怕你大學畢業後暫時只能做一名公司的前台接待,為什麼不做一個目標行業或目標公司內的前台呢?其實,我們大多數情況下選擇一個貼近理想的基層崗位並不比隨便找一份工作更難,只是很多人都缺乏職業規劃的基本意識。如果你迫不得已,只得先勉強就業,也要儘量選擇跟長遠目標有關聯性的,這樣才會有職業發展的後勁。

第三,薪資要求降低就會更容易就業。

作為一名有志青年,應該把自己的求職策略定位為自我升值型求職,而不是隻會採取降低身價一招;而且通常這一招也不是那麼靈光。

零起薪就業是降價競爭的極限了,可是看一看僱主們的反應,這些提出零起薪就業的畢業生並沒有受到追捧,相反受到的質疑更多。僱主是有一套自身價值標準的,如果你的人才價值確實能夠滿足他們的需要,而你的價格更加便宜,這對他們是有誘惑力的;但假如你根本在價值層面就不可能達標,價格再低又有何意義呢?就像是你去一家折扣商場,裏面賣的東西都很便宜,你會挑最便宜的東西買嗎?肯定不會。你會挑自己需要的東西買,然後再看價格,不是嗎?

一個求職者應該追求一種自我升值型的求職策略,這就是説,在你開始找工作的時候,你自身的價值不是恆定不變的,你可以通過創造性的求職,達到在行業中、在社會中的自我提升,你的每一次求職經驗都應該是有人才增值效果的。

怎麼自我增值呢?去研究特定的行業、特定的企業、特定的崗位的需要,並且定製式地進行自我培訓,把每一次的求職也都看作是一次獲取信息的過程,結識業內人士的過程,聆聽專業意見的過程,這樣在你求職三個月或者半年之後,你的競爭力價值就會遠非昔日可比,你也許還能跳開底端人才競爭的激烈價格戰。

人才金子塔的底端競爭最趨白熱化,因為同質型人才輕易會被取代,只能比拼低價;如果你能把自身塑造成僱主所需的有獨特招牌式競爭力的相對高端人才,就業的選擇權就會更大。

大學生求職心理問題 第3張
  

第四,為避免遺珠,把求職材料做成一本完備的小冊子。

假如你的基本條件滿足招聘信息所求,一張紙的簡歷就足夠了。招聘人員所做的初選工作,無非是在你的簡歷上找點,找那些能跟他們招聘信息裏要求的條件一一對應的點。複雜的厚達幾頁的求職材料通常會被看成是不專業的表現,你辛苦所做的這一切違背了溝通中的效率原則,好的人才更應該能簡潔地概括自己。

如果你真的有用心做出的驚人作品,也儘量考慮一下投遞給什麼人的問題。通常你應該投遞給那些對此確實感興趣,有專業判斷能力或者有權力聘用你的人,做簡歷篩選的HR們通常並非恰當人選,別再給那些招聘旺季中忙得面色發黑的人們添亂。

第五,郵件羣發簡歷,多投多中。

再高明的求職者也很難只發一兩封電子簡歷就找到好工作,但是過猶不及,如果想要短期內發放上百封郵件,提供無差別的簡歷給不同的僱主,這也是一種求職迷思。

前面提過,簡歷是點的集合,招聘人員做簡歷篩選的過程無非是在找與招聘信息所對應的點。如果沒有這些對應性,簡歷投得再多有何意義?

所以,每個人應該有一個自己的基本簡歷模版,然後再根據特定僱主的要求,對簡歷進行一定的調整修改。什麼是標準?以招聘條件為指向,所有符合招聘條件的`都應該被突出強調,所有與此無關的都應該儘量壓縮刪減。{page}

第六,求職信就是要以情動人。

給我一次機會,我會還您一個驚喜!熟悉這句話嗎?類似這樣空喊口號的廢話,招聘人員已經看到噁心了。

求職信只有兩種可能:一是再強調你的優勢,二是解釋你為什麼勝任工作,儘管你的一些背景並不符合標準的要求。所有這些都必須通過實實在在的事例來説明,對於招聘人員而言,未經事實證明的能力,就是不存在的能力。如果你想要證明自己,明天就去做出一件事來,足以寫進求職信與招聘人員分享的,你必須首先給自己一個驚喜,才能驚喜他人。

第七,要做好萬全準備,再去求職。

許多同學都希望能夠特別有把握,或者站在更高的起點上再開始求職。殊不知,絕對多數的求職者最大的弱點恰恰就是欠缺相關經驗本身!我們只有在戰爭中才能學會戰爭,也只有在求職碰壁中才能更好地理解自己要做哪些準備。

很多在校生對社會、對行業、對僱主的一些看法都是道聽途説,基於這些信息所做的求職規劃也常常是看上去美好,其實經不起推敲。所以,為避免未來求職挫敗的唯一方式,就是提前進入求職狀態,把一些幼稚的錯誤留在關鍵性機會之前。

第八,所會技能和擁有證書越多越好。

我曾經論述過複合人才和複雜人才的區別:複合型人才是有多方面的技能,但是這些技能有一個合的方向;而複雜型人才則是技能多樣,一無所長,技能與技能之間也毫無關聯。

畢業生有多項技能和多種證書的確會有助於就業,但是最好花心思想清楚自己想要做什麼樣的職業,調查這一職業所需要的相應資質,以職業取向來整合自己的相關技能,或者再定向地補充所需技能和證書。

如果一個學生考了很多不相關的證書,擺闊式地羅列在簡歷中,很可能被認為是缺乏對個人優勢的清醒認知而慘遭淘汰。如何讓自身技能複合而不復雜是我們無法迴避的問題。

第九,工作要與所學專業對口。

為什麼多數人都沒辦法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其核心是因為學校的專業設立是遵循純正的學科邏輯,而社會上的職位設立是遵循複雜的市場需求邏輯,大多數工作都是專業複合型的。舉個例子來説,像法律記者這樣的工作,學法律的人常常覺得自己沒學新聞,做報道很吃力,學新聞的人又會覺得自己沒有學法律,做起來也不討巧,大家都覺得自己做了專業不對口的工作,都處在一種心理擰巴的狀態。

其實,我們要破除僵化的專業對口的思維,尤其是有相當一部分工作,學校里根本沒有開設相應的專業培訓,我們只有面向社會、面向市場、面向真實的消費需求,去進行自我教育、自我培養,這樣才是一個現代人才的基本思維方式。

第十,求職就是應聘,兩者是一回事。

作為一個畢業生,在求職過程中最關鍵要完成的心態轉變恐怕就是從畢業生到求職者的轉變了。這兩者有什麼不同呢?

畢業生的基本心態是,我要畢業了,我不得不找一份工作好安排自己的下一步生活,屬於迫於無奈型,他們只是被動地在應聘;而求職者的基本心態是明白自己所學一切本領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應用,明白工作不僅是一個餬口的飯碗,同時也是人們實現理想的主要方式,這時候他就該更積極主動地去投入社會,擁抱社會,在市場風浪中搏擊,找到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片天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