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職場心理助你擁有好事業

來源:時代範 2.23W

五大職場心理助你擁有好事業,面對忙不完的工作,面對複雜的人際關係,經理人的壓力無處不在,員工也時常因為工作上的小事而心生不滿,影響上班心情,現在分享五大職場心理助你擁有好事業。

五大職場心理助你擁有好事業1

正確的職場心理:

第一、客觀地冷靜和分析事物

不要對任何事情有偏見,這是指現成的觀點。生活中很容易在頭腦中對某些事物或人存在有固定的觀點,稱為刻板印象。這種思維習慣有時可以幫助快捷識別和判斷一些事物,但更多時候,它會成為一種思維束縛,成為我們前進道路上的障礙。當我們拋棄刻板印象並客觀而冷靜地進行觀察和分析時,事實往往給理論一個完全相反的答案。

第二、迎難而上去解決問題

面對困難時,很多人都有一種逃避和退縮的心理,這是人類的本性。然而,一個人能走多遠,取得多少成就,取決於你能克服各種情緒的程度。

解決問題必須要溝通,而且手段必須要用盡。很多時候,似乎看是沒有路走了。但能夠多温暖一些,多做一些。一切都會有所不同。因此,如果想在生活中做出改變,必須為自己建立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意識。告訴自己不要猶豫,不要拖延,努力溝通,然後付諸予行動。

五大職場心理助你擁有好事業
  

第三、富人的思維模式

真正拉開窮人和富人之間差距的,是看待和分析事物、思維角度的不同。一般人是手中的資源,決定了敢於做多少事情。而富人思考的第一個想法是先設定目標後,然後才開始考慮如何籌集資源。富人的思維方式是顛倒的,他們把目標和資源之間的邏輯關係進行顛倒,因此他們不受無法逾越的門檻限制,總之,辦法總是會有的。

第四、價值導向思維

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情緒化的往往占主導地位,在判斷一件事時,應該做或不做,或是到底怎麼做,一般都是感性來驅使理性的.。如果能用一些經濟知識來理解生活,通過導向的思維來判斷是非,如果堅持時間久了,這樣會令一切都會井然有序。

第五、學會換位思考

如果想讓別人幫助你做一些事情,或者如果你想通過努力獲得你想要的好處,必須從根本上看問題,並找出擁有的交換籌碼,和了解對方的實際需求。當了解了對方的實際需求,並告訴對方你可以給他帶來怎樣的利益,並想辦法博得對方的青睞。看看自己手中的東西,然後想想對方缺少的東西。

五大職場心理助你擁有好事業2

建立自己的“優質”朋友圈:

馬太效應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裏有一則寓言: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説:“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説:“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個僕人説:“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裏,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僕人,説“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就是馬太效應。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

馬太效應指人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求職面試經常會問候選人一個問題,“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公司?”

聰明的一種回答是:“我希望加入貴公司這樣的優秀的企業,有機會和更多優秀的人才一起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

職場上的馬太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大公司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機會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同樣,主動選擇和優秀的人為伍,你也會在這種氣場中積累更多的優勢,為你的成功奠定好的基礎。

五大職場心理助你擁有好事業 第2張
  

留下好印象非常重要:

首因效應、聚光燈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後交往關係的影響,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並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並且決定着以後雙方交往的進程。

雖然第一印象是可以在今後的工作中不斷被修正、強化,我們心中期待着遇到善解人意的、温柔的同事、領導或合作伙伴,希望他們能多給我們一些機會,不要因為第一印象不好而將我們“埋沒”。但仔細想想,其實很多時候主動權是可以掌握在我們自己手裏的。

當我們知道“第一次”的效應的重要性之後,不妨重視每一個“第一次”,比如第一次面試、第一次開會、第一次談判、第一次聚餐、第一次交報告、第一次做演示等等。認真準備每一次“第一次”,儘自己所能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是不是反而有了一些掌控感?

而同時,我想要提醒你,當你在努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時候,要注意“聚光燈效應”陷阱。

聚光燈效應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來的。指的是有時我們不經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醜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並不是這樣的,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可是事後馬上就忘了。

換句話説,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麼印象,以至於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注程度。

研究證明,人們對你的注意力只有你想的一半多。

當你發現自己因為特別在意首因效應而產生緊張、挫敗感時,不妨想想聚光燈效應,平衡一下自己的心態。

理性分析自己的優劣勢:

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估計大家從小聽到大的一個詞了吧?

木桶效應的同義詞就是揚長避短,一隻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於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很多人也從小接受了這個效應,因此不停地尋找“短板”,“補短板”;也有些人在拼命追趕別人“長板”的路上,感到“人生漫漫,其修遠兮”;還有一些人想要補齊“短板”,然後拿短板和別人的'長板去PK,精疲力盡。

職場上能否對自己做一個理性分析非常重要。是跟人比長、還是比短,關係到你的成長路徑和發展策略。

過去,我們更多被鼓勵“補短”,因為短板讓我們感受到危機感、不安全感。而現在,社會越來越開放、尊重個性的發展,一個人的短板和長板是可以同時被接納的。也就是説,長板就極具競爭力,短板不一定非補不可。

思考一下你的長短板分別是什麼?短板是否讓你感到恐慌,長板是否讓你足夠自信?

嘗試從更多的視角里去分析自己的優劣勢,比如你的短板可能在某些場景下是短板,而在另一些場景可能就不是短板,也許你已經有了答案了!

接納自己的一切特點,不要簡單的定義為“好的”、“差的”!

學會簡單又高效的溝通:

登門檻效應、三明治效應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裏德曼與弗雷瑟在1966年提出的,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就像登門坎時要一級台階一級台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在職場中要有“互惠”意識。在日常與同事的交往合作中,先請對方幫一個小忙,特別是讓對方感到似乎沒出什麼力,你卻給予了非常正式和真誠的感謝,埋下一個小楔子。下一次如果有個更大的請求再找到他時,他往往會很快接受這個請求。

三明治效應則常用於提出建議或批評的溝通模式之中。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

第一層是認同、賞識、肯定、關愛對方的優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着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

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並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一般是説3個表揚1個批評這種組合是比較有親和力的。

比較一下領導談話的兩種模式,第一種,上來就直接説問題;第二種,領導先肯定了你最近做得好的方面,然後再指出最近不足的地方,最後鼓勵了一下你,你的感受如何?你喜歡哪一種?

學會覺察自己的情緒:

酸葡萄效應、糖果效應

説起酸葡萄效應,現在大家更熟悉的一個詞是“檸檬精”。酸葡萄效應來自於伊索寓言裏的一則故事,叫《狐狸與葡萄》。故事説的是狐狸本來是很想得到已經熟透了的葡萄的,它想吃葡萄,卻怎麼跳起來也夠不着葡萄,於是,狐狸心想:“反正這葡萄是酸的。”於是狐狸就“心安理得”地走開,去尋找其他食物。

心理學有一種叫合理化的防禦方式,酸葡萄效應就是一種自我合理化。

葡萄到底是不是酸的?

得不到某樣東西,就否定那樣東西,以讓自己覺得沒什麼損失或傷害,而忽略客觀事實到底是怎樣的。

當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挑戰,而你不想去面對時,你心裏想到什麼?有沒有想過“算了,反正我也無所謂”,“那個機會也沒那麼好”,“我也沒那麼喜歡那個工作”?當你下一次產生這種否定的心理時,不妨想一想,你“酸”了嗎?你為什麼“酸”?這個東西真的是“酸”的嗎?

説完酸的,咱們説甜的:糖果效應。糖果效應的另一個詞你應該很熟悉了,叫棉花糖實驗,也叫延遲滿足實驗,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願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

心理學家薩勒在一羣4歲的孩子中做這個糖果實驗。遊戲規則是: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麼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説,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果:1/3的孩子選擇現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秒鐘內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裏了。2/3的孩子選擇寧願等20分鐘得2塊糖。在後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有個比較流行的説法,“健身是唯一一件努力就能看到成果的事”。我們在工作中努力了不一定馬上看到成果,或者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這時候不要氣餒,不要急躁,不妨想想吃糖的孩子,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