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學及營養學作者

來源:時代範 5.29K

杜夀玢

飲食學及營養學作者1

一、什麼是營養學?

1、古代中國營養學

中國古代營養學發展簡史中,中醫學分科始見於《周禮》,稱宮廷醫生分為食醫(飲食管理)、疾醫(內科)、瘍醫(外科)、獸醫。認為食養居於術養、藥養等養生之首。在兩千多年前我國《黃帝內經.素問》中就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膳食模式,是中國最早的營養學。

2、如何理解營養二字

在説文解字裏面,營是“謀求”的意思;養是“養生”或“養身”;合在一起就是:謀求養生。

3、營養在現代的完整定義

人體通過攝取食物經過消化、吸收和代謝、利用食物中對人體有益的物質,作為構建機體組織器官、滿足生理功能和體力活動需要的過程。營養學是研究膳食、營養素及其他食物成分對健康影響的科學。

所以食品營養學是研究食品和人體健康關係的一門學科,它使人們在最經濟的條件下獲得最合理的營養。

飲食學及營養學作者
  

二、營養學關心的三個問題

1、該吃什麼?

學習營養學可以知道我們在生活中應該吃什麼,從而指導我們選擇合適的飲食習慣。我們吃的東西分解開來看,即微觀地看,就是各種營養素的集合。選擇吃什麼,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麼是營養素。

營養素是指食物中可給人體提供能量、機體構成成分和組織修復以及生理調節功能的化學成分。營養素包含兩類:大分子營養素和微量營養素。

(1)大分子營養素包含三類:

1)蛋白質: 氨基酸( 9種必須氨基酸);

2)脂 類: 必須脂肪酸2種;

3)碳水化合物: 單糖、雙糖、多糖、膳食纖維。

(2)微量營養素包含:

1)無機鹽即 礦物質:常量元素7種、微量元素8種;

2)維生素14種, 維生素A、 C、D、 E、 K、 和B族等

我們每天吃的東西,實際就是營養素的集合。那麼營養素都有什麼作用呢?營養素有三大功能:

(1)提供能量的有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

(2)提供材料,促進生長和組織修復的有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

(3)調節生理功能的有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

同時,我們還要控制水鹽平衡,人體體液的pH一般在7.3~7.4之間,正常狀態下,人體自身具有緩衝功能可以保持體液的酸鹼平衡。如果膳食的酸性食物與鹼性食物搭配不當,可引起人體的`酸鹼平衡失調。在日常的膳食結構中應注意酸性食品與鹼性食品的合理搭配。

2、吃多少?

如果你學習過營養學,就會有一個習慣,就是買食品的時候看看包裝袋背後的營養成分表,看清楚該吃多少,然後吃多少買多少。

如果你想選擇一個健康的生活,三大供能營養素在膳食總能量的比例應該控制在大致如下比例:

碳水化合物: 55 - 65%

脂 肪: 20 - 30%

蛋 白 質: 10 - 15%

一個減肥的成年男性每日攝入的能量應少於10000千焦,成年女性應少於7500千焦。

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可以留意以下指標,指導我們的購買習慣:

(1)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DRIs)是在美國的推薦膳食營養素供給量( RDA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組每日平均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

(2)平均需求量(EAR)

EAR是根據個體需要量的研究資料制定的,是根據某些指標判斷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羣體中50%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這一攝入水平不能滿足羣體中另外50%個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 EAR是制定RNI的基礎。

(3)推薦攝入量(RNI)

RNI相當於傳統使用的RDA,是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羣體中絕大多數(97%-98%)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長期攝入RNI水平,可以滿足身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維持組織中有適當的儲備。

3、怎麼吃?

我們要運用營養學知識做到吃的營養又安全。怎麼吃就是選擇不同的食物,合理搭配,使營養均衡,既不缺乏也不過量。

每餐的食量可以根據手掌飲食法即用手掌作為量尺,計算食物的大小與分量。還可以針對不同的食材有不同的對比方式,口訣就是:“蔬菜兩手抓,主食拳頭倆,瘦肉二指寬,水果拳中求”。

此外,營養與安全涵蓋了糧豆 、蔬菜、水果、肉類、奶、酒和食品等6大類,在這裏就不一一講述。

三、營養對人羣健康的影響

1、營養缺乏。缺乏營養會導致以下問題:影響兒童生長髮育;影響妊娠期和哺乳期婦女的健康;人體抵抗力下降;影響個人的學習和工作。嚴重的營養缺乏病包括:缺鐵性貧血、碘缺乏病、缺鈣致骨質疏鬆、蛋白質缺乏、維生素A缺乏和維生素B1缺乏等,要及時補充營養素,避免上述疾病。

2、營養過剩疾病: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

3、食物中毒、慢性損害、致突變、致畸形和致癌

目前存在的營養問題是營養缺乏與營養過剩並存。大部分人對營養學未建立初步認識,吃飽仍是他們的目標,往往等到患有與營養密切相關的疾病後,才真正體會到營養學的重要性。人們需要加強營養意識,必要時尋求具體的營養指導。

飲食學及營養學作者2

飲食養生

中醫飲食養生,習稱“食養”、“食補”,是泛指利用飲食來達到營養機體、保持健康或增進健康的活動。《素問·五常政大論》所説的“谷肉果菜,食養盡之”,這是食養概念較早的記載。飲食物的作用,不僅體現在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它還具有補養作用,所謂“無病強身”,這是與現代營養學觀點不同的。

食養的內容按歷代中醫中藥有關文獻統計,常用的近百種食物的補養作用,計有聰耳、明目、烏髮、生髮、增力、益智、安神、健膚、美容、輕身、固齒、肥人、強筋、壯陽、種子(助孕)、益壽等二十餘種。這些作用在提高人體健康素質和預防保健方面有着重要意義,是構成中醫養生學的一個組成部分。

飲食治療

中醫飲食治療,習稱“食治”、“食療”,是泛指利用飲食來治療或輔助治療疾病的活動。它的理論和實際應用方法十分豐富,是為中醫天然療法的一個重要方面。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千金要方》一書就有“食治篇”,後又有《食療本草》等飲食療法專著相繼問世。

食療的作用和藥療基本一致,主要體現在扶正與祛邪兩方面。孫思邈在《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所説:“食能祛邪而安臟腑,悦神,爽志,以資氣血”。他同時還指出藥療與食療的不同之處:“藥性剛烈,猶若御兵。”“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者,可謂良工。”他並引用扁鵲語:“為醫者當須先洞曉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療不愈,然後命藥。”

中醫食療內容滲透在中醫各科中,食療方法和方劑豐富多彩,近年來,中醫食療成果已有不少被現代科學所證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應用芹菜防治高血壓病;應用燕麥防治高血脂症;應用紅棗防治貧血症;應用木耳防治眼底動脈出血症以及用百合、馬齒莧、苦瓜等防治細菌和病毒性感染疾患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飲食學及營養學作者 第2張
  

飲食節制

中醫飲食節制,習稱“食節”、“食用”,是泛指飲食的方式方法,包括飲食的合理習俗、飲食衞生制度等。它包括因時、因地、因人而異地正確選用飲食,且提倡全面膳食和節制飲食。《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出的“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就是食用的基本觀點。

中醫食節內容散在於中醫、中藥、養生、民俗、民情、居家等學科中,它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明和古代衞生學水平,是中國飲食文化和醫藥文化的結晶,如前面提及的食物應用的規律和方法;全面膳食,不偏食;不暴飲暴食;講究食物衞生清潔;進茶、進酒適量,把與飲茶、飲酒有關的活動納入飲食文化範圍之中,以達到情志養生的效果。

飲食宜忌

中醫飲食宜忌,習稱“食忌”、“食禁”。“宜”為常,故不多言,言“忌”較多。中醫“食忌”內容十分豐富,有別於現代營養學內容。它主張,常人與病人的飲食內容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一個固定的模式,應因人、因地、因時、因病而有所不同。它實際是在強調飲食的針對性,得當則為宜,失當則為忌,在生活和臨牀中要做到“審因用膳”。

《金匱要略》所説:“所食之味,有與病相宜,有與身為害。若得宜則益體,害則成疾。”後世醫家孫思邈進一步提出“安生之本,必資於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因此,在生活和臨牀中品評飲食的營養價值,不論是用於食補,還是用於食療,都不應從珍、奇、名、貴出發,而應着眼於其使用是否得當。

中醫飲食營養學中,飲食禁忌內容在生活和臨牀應用方面有一些具體要求,如飲食與季節、與體質、與地域不同在應用方面的禁忌;食物之間、食物與藥物之間的配伍禁忌;飲食調配製備方面禁忌,以及患病期間的飲食禁忌等。這些內容豐富了中醫飲食營養學,具有一定的科學意義。

熱門標籤